肥胖小鼠模型
更新時間:2024-09-18
訪問量:420
廠商性質:其他
一、肥胖背景簡介
肥胖(obesity)是指一定程度的明顯超重與脂肪層過厚,是體內脂肪,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(tài)。由于食物攝入過多或機體代謝的改變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,造成體重過度增長,并引起人體病理、生理改變或潛伏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飲食因素成為誘發(fā)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二、肥胖模型簡介
肥胖小鼠模型構建主要通過特定的飼養(yǎng)方式或遺傳改造使動物產生肥胖癥狀,從而模擬人類的肥胖狀態(tài),用于研究肥胖的發(fā)病機制、相關疾病的發(fā)展以及潛在的治療方法。
三、肥胖小鼠模型構建方法
3.1、實驗動物
C57小鼠
3.2、實驗材料
高糖高脂飼料
3.3、模型構建
藥物誘導
1. 谷an酸鈉(MSG)誘導
新生小鼠或大鼠皮下注射MSG可誘導其產生肥胖。
高劑量谷an酸鈉可以損傷下丘腦弓狀核及其鄰近區(qū)域,導致攝食及能量代謝紊亂,引起肥胖。谷an酸鈉誘導的肥胖會出現(xiàn)高血糖、高脂血癥和胰島素抵抗,但這種方法會抑制肝脂質沉積,所以除了肥胖外它還可以用作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動物模型。
實驗方法:新生ICR乳鼠自出生當天開始每日注射谷an酸鈉(MSG)連續(xù)4d,每籠1只母鼠喂養(yǎng)乳鼠3~6只,飼以基礎飼料,任意飲氯化水,置于標準動物室。在6周齡時連續(xù)4d測定每籠攝入和散落的飼料量,計算平均飼料和水攝入量·鼠。實驗期間定時測定尿糖、血糖、胰島素、總膽gu醇(TC),TG,低密度脂蛋白-膽gu醇(LDL-C)、高密度脂蛋白-膽gu醇(HDL-C)、谷草轉氨酶(AST)、谷丙轉氨酶(ALT)以及做糖耐量試驗、胰島素耐受試驗?并測量小鼠從口至肛men的長度、稱重。用方程式:體重(g)/體長2(cm2)計算身體質量指數(shù)(BMI)。實驗末所有小鼠取肝、胰、腎、眼、坐骨神經、內臟白色脂肪組織、肩胛間棕色脂肪組織、主動脈和大腦稱重,然后作病理檢查。
2. 金硫葡萄糖(GTG)致肥胖
給成年小鼠腹腔注射GTG可誘導其產生肥胖,金硫葡萄糖是損傷下丘腦腹內側核,增加食欲引起肥胖。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且金硫葡萄糖價格高昂、造模時間長且腹腔注射動物死亡率高限制了它的應用。
這種動物的血糖升高,血清胰島素水平也升高;從其胰島分離的細胞的胰島素合成顯著增加cAMP含量和葡萄糖氧化亦顯著增加。胰島素敏感性受抑制,胰島肥大伴脫顆粒,提示該肥胖與B細胞反應改變有關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注射GTG后2周,動物心臟對葡萄糖致丙酮酸脫氫酶升高的反應減弱,在WAT和BAT升高2~3倍,而這些反應在給藥后5~10周消失。肝中糖元儲存增加,磷酸化酶的激活及磷酸葡萄糖均顯著增加,這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耐量異常有關。
四、模型驗證
①一般情況觀察:每天觀察動物的精神狀態(tài)、皮毛光澤、活動、食欲、大便等情況,并詳細記錄。
②體重:每周稱重1次。
③體長及Lee's指數(shù):實驗結束時,麻醉后測量體長(大鼠從鼻至肛men的長度),并根據(jù)公式[Lee's指數(shù)=體重(g)1/3×103/體長(cm)]計算Lee's指數(shù)。
④脂肪濕重及脂肪指數(shù):實驗結束時,取體脂(網(wǎng)膜、睪周及腎周脂肪)并稱重,計算脂肪指數(shù)。脂肪指數(shù)(%)=(腎周脂肪+睪周脂肪+網(wǎng)膜脂肪)/體重×100。
⑤血脂測定:實驗結束時,大鼠經24h禁食麻醉自頸動脈采血,離心并分離出血清,用全自動生hua分析儀檢測血清總膽gu醇(TC)、三酰甘油(TG)、高密度脂蛋白膽gu醇(HDL-C)和低密度脂蛋白膽gu醇(LDL-C)水平。
⑥肝脂測定:取肝臟左葉重約1g,在1∶9勻漿介質(甲醇∶yi醚=1∶1)中,以電動勻漿機4℃下制成10%勻漿,4℃下4000r/min離心10min,提取上清液,采用全自動生hua分析儀檢測TC、TG。
五、小結
高營養(yǎng)飼料飼喂法制作營養(yǎng)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方法簡單可靠,成本低,模型穩(wěn)定,適用性強,造模成功率高,一定程度上復制了人類單純性肥胖發(fā)病狀況。常見的動物模型有小鼠和大鼠等
六、參考文獻
[1] Kim Tae Jin, et al. Ginsenoside compound K ameliorates palmitate-induced atrophy in C2C12 myotubes via promyogenic effects and AMPK/autophagy-mediated suppression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.[J] J Ginseng Res, 2022, 46: 444-453.(IF=5.487)
[2] BLüHER M. Obesity: global epidemiology andpathogenesis [J]. Nat Rev Endocrinol,2019,15( 5) : 288-298.
[3] 黃傲,胡崴,林葉新. 左旋肉堿脂肪代謝協(xié)同增效物質的研究進展[J]. 食品研究與開發(fā),2016,37( 7) : 220-224.
[4] SALIC K,GART E,SEIDEL F,et al. Combinedtreatment with L-carnitine and nicotinamide ribosideimproves hepatic metabolism and attenuates obesityand liver steatosis[J]. Int J Mol Sci,2019,20( 18) : 4359.
[5] BRASS E P. Supplemental carnitine and exercise[J].Am J Clin Nutr,2000,72( 2 Suppl) : 618-623.